多汗症容易被人们忽略,多数人群误以为身上汗多是温度过高所致,其实不然。多汗症可影响或者干扰日常生活,在焦虑时不适感更加明显。
今年66岁的刘女士,退休后身体就爱出汗,走100米出汗、吃吃饭出汗、说说话还出汗。最初刘女士没把出汗当回事,以为身上汗多是温度过高所致或者年龄大的人爱出汗是正常的。近两年,刘女士身体多汗的情况更严重了,爱刷抖音的刘女士根据网上的介绍,吃了多味中成药依然不见好转后,最后在女儿的陪伴下接受中医治疗。
【资料图】
辽宁省名中医、知名心血管专家张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老年人多汗症占老年疾病的10%左右。所谓多汗症,就是皮肤出汗量比正常人要多得多,大家不要以为多汗症没什么大碍,需要辨证治疗。”
门诊患者一边流汗,一边讲述病情
5月11日,66岁的刘女士在女儿的陪同下走进了辽宁省名中医、知名心血管专家张艳教授的诊室。
“主诉多汗6年。患者在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汗情况,目前活动后加剧。出汗的部位在头部、上半身。曾经自服中药。”刘女士的初诊病历上,详细地记载着她的出汗情况。
“刚才还好好的,一进诊室又出汗了。”刘女士一边流汗,一边讲述病情。
解析多汗是病需要治疗
张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老年人多汗症占老年疾病的10%左右。所谓多汗症,就是皮肤出汗量比正常人要多得多,大家不要以为多汗症没什么大碍,其实严重的多汗症如任其发展,还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的。”
张艳说,多汗症需要辨证治疗,找到导致个体出现的多汗症的病机是必要的。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多汗症容易被人们忽略,多数人误以为身上汗多为温度过高所致,其实不然,多汗症可影响或者干扰日常生活,在焦虑时不适感更加明显。
盘点出汗的部位与病因的关系
张艳说,通常情况下,出汗的部位与病因是有关系的。头部出汗,伴有腹胀、纳呆、腹泻,和湿热有关,多是由于脾虚造成的。
前胸后背出汗,伴有爱感冒、手脚凉、怕寒冷、一走路就出汗等卫阳不足的表现,和心肺气虚有关。
手脚出汗并伴有腰膝酸冷的,和肾虚有关。
腋窝出汗,和湿热有关。
另外,白天出汗属于自汗,和气虚有关。晚上出汗,和阴虚有关。生气后出汗,和肝淤气滞有关。
建议中老年人多汗症需要辨证治疗
张艳说,在治疗老年人多汗的中药中,最常见的就是玉屏风散,主要是治疗心肺气虚。六味地黄丸,主要治疗的是阴虚型的多汗症,也就是晚上容易出汗的群体。
在预防出汗,首先要多运动,增加免疫力,其次要饮食清淡,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。在穴位上,可以按摩或者艾灸足三里,中医认为“长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”。如果是肾虚型的多汗症,可以按摩涌泉穴,如果是肝淤气滞型的,可以按摩膻中、太冲穴。平时,可以常用黄芪、麻黄根、浮小麦、五味子,泡水代茶饮进行调理和治疗。
沈阳晚报、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吴强
图据新华社